“入得鵝毛口,悠然心目開。環(huán)村溪水隔,劈面土山陪。小漲人呼渡,前灘雁叫回。臨崖幾茅屋,夕照似樓臺。枕流兼漱石,并養(yǎng)不須欣。人語灘聲雜,天光水面分。春來千樹錦,雨后一溪云。嘆息幽棲好,無言對夕曛?!?/p>
這首詩收入清光緒七年(1881年)版《懷仁縣新志》,作者石聲揚,同治十二年癸酉科(1873年)舉人,是這部志書的編修者之一。作者以親身經(jīng)歷描繪了鵝毛口壯麗的山河景色,為后人留下一份難得的文化遺產(chǎn)。
古鎮(zhèn)村堡
鵝毛口,一口連二堡,還有小磨口。一口即鵝毛口,也稱毛毛口或口子上。鵝毛口的中街村(現(xiàn)為云中鎮(zhèn)中街村)由前街、后街、東頭、西頭、大巷子、小巷子六個街巷組成,街巷縱橫座落有序。向東二里,有一烽火臺,雄渾威嚴,兀然突立。臺東有個寨子叫黑里寨(村廢),舊時為軍事要塞,扼懷鵝大道,有兵士駐守。中街在歷史上大多數(shù)時間為鎮(zhèn)(區(qū)、鄉(xiāng))機關所在地,周邊的王卞莊、窯子頭、石井、北信莊、羊圈溝等村都曾歸鵝毛口鎮(zhèn)管轄。二堡一個是南堡,也叫長樂寺,即現(xiàn)在的云中鎮(zhèn)南街村。另一個是北堡,也叫西平堡,即現(xiàn)在的云中鎮(zhèn)北街村。鵝毛口南、北二堡,過去四面為夯土墻,墻上有掩體、垛口、射孔,磚砌堡門樓,高大厚實,古老滄桑。秦城村北還建有一個東平堡(村廢),與西平堡遙遙相對。東平堡也有一個烽火臺,與鵝毛口村東的烽火臺南北對峙,歷經(jīng)千年,現(xiàn)仍巍然屹立。
小磨口即現(xiàn)在的小磨村。上世紀五十年代時,系鵝毛口生產(chǎn)大隊第15生產(chǎn)小隊,座落在山北一個溝峪內(nèi),因盛產(chǎn)石磨而得名。八十年代搬遷到現(xiàn)址——北街村北。小磨人自力更生創(chuàng)建家園的事跡,引起各級領導重視,被樹為改革開放之初率先富起來的典型。1985年1月29日,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來這里視察,小磨村由此聲名鵲起。
《懷仁縣新志》載:光緒七年(公元1881年),鵝毛口有居民267戶,位居當時全縣146個村莊之首。
鵝毛口中街村東一里許,有一土板墻,村人喚做一堵墻。有30多米長,5米多高,3米多寬,黃土夯實而成,渾然屹立在懷鵝路北側。據(jù)傳說,古代設計懷仁縣城的時候,把城址選在這里,并已筑樁布線,調(diào)集千人萬馬,開始動工。突然一夜之間,飛來一群天鵝,把布好的線繩拔了起來,并咂成一團一團,含到現(xiàn)在縣城的地方,在那里照原樣布了下來。第二天,人們發(fā)現(xiàn)木樁被拔起,線繩不翼而飛,大家才意識到,懷仁縣城不應該建在這里。而已建起的那截土板墻周圍,卻留下了許多雪白的天鵝羽毛。以后,人們便在山腳下建起了村堡,因鄰近峪口,起名為鵝毛口。
鵝毛“口”,橫斷洪濤山,生成一個“八”字形的“口”,“八”字臨“口”的一撇一捺之下,又生成兩個小山包,這兩個山包明顯低于背后的崇山峻嶺,坡度平緩,易于攀登,年長日久,泥土覆蓋,樹木叢生。向南懷抱南塝(塝即土粱),向北偎攬北塝。卵翼一口兩堡,免受洪水之害,鵝毛口人分別于兩山包上立廟,祭祀庇護這方生靈的神圣。
鵝毛河從峪口奔涌而出,把中街與北街隔開。平時,河水滿盈,清澈見底。春來,鵝山千樹披錦,雨后,鵝口一溪彩云。夏秋之際,常有山洪暴發(fā)。中街與南街相隔的是鵝毛口大街。再早,鵝毛口大街也是一條河,是鵝毛河的一個分支,清水常流,山洪大時,也有洪水涌入。
北堡西山腳下有一清泉,叫北沙井。村人因泉鑿井,井水自溢,香綿可口。南堡西山腳下也有一清泉,叫南沙井,是個溫泉,常年不凍。村民鑿井,井水翻滾,熱氣騰騰。中街村西平地涌出水來,村民圍壩蓄水,形成一塘,清泉噴涌,水珠四濺。三條街,三眼泉,泉水涓涓,繞村而過,至下游復歸入鵝毛河。
鵝毛口秀麗的風光,吸引著周邊的人們前來觀光。金色十月,秋風送爽,懷仁舉子石聲揚應鵝毛口舉子孟謙之約,邀了幾位同年,快馬加鞭,結伴而來。
他們乘興登上鵝毛閣?!伴w”建在中街村東,進村必過閣。閣分上下二層,下層為石碹的三個門洞,中間的行車過水,左邊的是石階樓梯,右邊的為行人通道。上層南向建神農(nóng)、重陽、大仙三廟,面東建文成、土皇二廟,飛檐挑角,畫棟雕梁,彩繪畫壁。面北立碑,四周砌花欄墻。閣最高處,東書“朝陽”,西書“清遠”。閣為鵝村一標志,又為鵝村一景觀,在鵝人心目中,占有很重的地位??上?,文革時被當做“四舊”拆毀。雕刻在巨石上的“清遠”二字,現(xiàn)保存在關帝廟內(nèi),體若魏碑,筆勢粗豪遒勁。
舉子們從閣上緩步沿階而下,步入鵝毛口大街。大街東西向,長一里多,呈“中”字形。東西兩頭寬各有30余米,街中心寬有50余米。街有三道清水渠,自西向東,順街而流,青石砌階,綠樹掩映,店鋪林立,市井繁榮。萬泰場、吉益成、四益成、大興店、天益店、德興恒;布匹店、雜貨店、油坊、缸坊、糖坊、染坊、肉鋪、面鋪、藥店、教堂,林林總總,人們出出進進。
大街東頭路南,有一處兩進大院,前院鄰街,后院傍地,門樓高聳,門前流水潺潺,院內(nèi)古樹幽幽,院后一片翠綠。走到這里,石舉人等駐足觀看,孟舉人說:“這是薛門大院,前朝出過武舉?!边@幾位舉子怎么也不會想到,就在他們撰志50余年之后(1938年),這個大院及周圍商鋪被侵華日軍搶占,成為他們掠奪鵝毛口豐富煤炭資源的炭礦機關,他們在這里密謀策劃,為所欲為……
1945年4月,時任中共晉察冀懷仁縣工委書記兼武工隊政委的鵝毛口人楊子安,命懷仁武工隊端掉了日寇設在鵝毛口的據(jù)點,在這處院落處死了負隅頑抗的侵華日軍大攤和原野。
大街中心東,坐北向南聳立著一座龍王廟。廟內(nèi)除建有龍王殿外,還建有圣母殿、馬王殿、閻君殿,殿內(nèi)有彩塑、壁畫,殿前建鐘樓、鼓樓,鼓樓前立建廟碑。廟門西開,門前有一井。鵝毛河經(jīng)常山洪暴發(fā),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(chǎn),人們對龍王十分敬畏,按時請送,虔誠供奉。
和龍王廟相對,路南建有一過街樂樓,樂樓建于大清乾隆十三年七月,東西長、南北寬均為5丈,由直徑1尺多、丈余高的四根圓形石柱支撐。樂樓東建一排廂房,有經(jīng)堂、佛堂,有和尚、住持和宿廟。
龍王廟北也有一處漂亮的二進大院,院東還套有一個幽靜的四合小院。這里原為清初一富家的宅院,侵華日軍在這里建立了偽大村公所,管轄周邊十幾個村莊。解放后,也一直為村、鎮(zhèn)(鄉(xiāng)、區(qū))政府所在地,這里也曾較長時間辦過學校、醫(yī)院。
龍王廟西向北有一條小巷,貫通前后街,拐拐彎彎,巷中有巷,住戶眾多。我縣革命前輩楊松青、楊子安故居就在其中。
舉子們登了閣、逛了街、拜了廟、觀瞻了樂樓,信步走到街中心。街中心有兩條寬大的巷子貫通南北,與東西向的大街相匯,形成十字街。循南巷走百余米,面壁一土堡,那就是南堡,堡西高高聳立著一座寺院——長樂寺。村人說,先有長樂寺,后有鵝毛口。
長樂寺建在南街沙井北側,座北向南,沙井南為樂樓,樂樓門前有一五道廟。寺院正殿建龍王廟、關帝廟;東偏殿建圣母廟,西偏殿建馬王廟,寺院東西建禪房,禪房上建閣樓,西閣樓為真王廟,塑真武大帝像;東閣樓建文昌廟,塑文昌帝君像。西虎口建財神廟,東虎口建騾圣殿。據(jù)傳,建廟時,有一男童牽騾而過,為討吉祥,依此塑像。長樂寺規(guī)模宏大,至靈至圣,香火不絕。
北大巷兩面,農(nóng)家小院鱗次櫛比。有一處瓦房大院,為清初舉人楊鶴宅第。出北大巷,步入后街,后街多為農(nóng)家大院,有菜園、大店、場面、庫房、大牲畜圈、羊場等。后街往東路南有兩處瓦房院,和背后相鄰的另三處瓦房院相通,組成一處豪宅大院,為清初一門五代國子監(jiān)、三代武舉楊創(chuàng)業(yè)的宅院。門前立有旗桿、上下馬樁、清水渠和過水橋,院內(nèi)有回廊、亭閣、戲臺、花園、演武廳、書房等,占地二十余畝,房舍三十余間,掛牌懸匾數(shù)十塊。
出后街,隔河相望,便能看到巍峨的西平堡了。西平堡就是北堡,北堡也建有一個大廟,廟內(nèi)有樂樓,建于清代乾隆年間,殿內(nèi)壁畫十分精美。其中有一幅繪一天神駕祥云、率兵將,神采奕奕、俯瞰人間……
過了十字街,繼續(xù)西行,便到了鵝毛口人心中的圣潔之地——關帝廟了。關帝廟,村民叫老爺廟,光緒八年重修。貢生楊濟川在碑文中記:“廟舊有戲樓、三圣殿、沙燈、正殿、抱廈、鐘樓、鼓樓、山門、過廳、禪室、后院等?!弊髡哔澲唬骸伴w樓毓秀,今古奇觀,遠近馳名,軍民皆仰?!崩蠣攺R建在鵝毛口大街路南小山包下,西為正殿,供奉關羽神像,周倉、關平站立于前,兩邊彩塑劉備、張飛圣像。墻壁彩繪三國演義連環(huán)畫。正殿前有鼓樓、鐘樓和十幾級石質(zhì)臺階,鐘鼓樓前有十幾米高的兩根旗桿,旗桿頂有葫蘆,風吹有聲。正殿北建河神廟,正殿南建孔廟、三清殿。正南有一排廂房,廂房背后建羅漢寺、菩薩寺、魯班廟、財神廟等。近年,住持和信士們又集資重修了舊廟,新建了兩座佛殿,為關帝廟起名“忠義寺”。院東為一樂樓,與正殿遙遙相對,樂樓臺前有四根大紅木柱,中以隔扇分隔為前臺、后臺,古香古色,蔚為壯觀。每年農(nóng)歷正月十六“老爺出府”,村中要壘火龍、對秧歌、攀虎梯,盛況空前,人山人海,熱鬧非凡。有一年,周邊有18個村前來參加。
從老爺廟出來,舉子們從廟后小徑登上了南山包,此山俗名石人山,山頂上建有太公廟。有十幾平米大的一塊平臺,2012年10月,在平臺上建起一塔,名功德塔。村人爬山、演員吼嗓、武生習武多在此山,站在山頭向東望去,鵝毛河一覽無余……
天空陡變,烏云翻滾,竟淅淅瀝瀝地下起雨來,本來平緩流淌的河水,突然小漲,掀起細浪,拍打著河灘。孟謙說:“各位仁兄,后山雨大,快下山吧!”話音未落,眾游客扶老攜幼,齊集河邊,競相呼渡。這時,背河的人來了,他們多是青壯年后生,身體好,識水性,有的背起老人,有的背著小孩,也有的背起姑娘、媳婦,冒雨在河上行走。
也有的人撐出一葉小舟,披蓑衣,戴斗笠,拉著三人、五人,在河中擺渡。
寬闊的鵝毛河南北寬百余米,東西長十幾里,呈現(xiàn)一派雨中美景:河水浩蕩,細雨霏霏,天水一色,無涯無際,行人競渡,小船游弋……